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40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67篇
地球物理   324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237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芜湖地区持续性大雾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黄培强  王伟民 《气象科学》2000,20(4):494-502
本文利用1974~1992年的资料研究了芜湖地区持续性大雾的气候特征,并通过典型个例分析探讨了持续性辐射雾生成机制与主要特征,提出了持续性大雾与低空逆温层关系密切的事实,为预报持续性大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2.
973.
本文将所建立的重庆雾一维模式简化移植到微机上,主要进行辐射雾的形成时间和浓雾预报。模式在386机上作12小时预报计需机时25分钟。通过对1990年11月~1991年2月24次的个例计算,预报成功率达70%,雾形成时间平均误差为1.7小时。  相似文献   
974.
利用2005—2018年辽宁沿海高速公路沿线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沿海高速公路浓雾气候特征及其与各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利于浓雾发生的环流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沿海高速公路年均浓雾日数由西至东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点,同时,辽东沿海高速公路沿线各站年均浓雾日数差异较小,且存在明显的自东向西的下降趋势;辽西沿线高速公路各站差异最大,受到局地的影响最强。沿海高速公路年均浓雾日数具有明显的月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全年有两个浓雾出现的集中时段,分别为2—3月和10—11月;秋季浓雾日数占全年的比率最高。秋季沿海高速公路浓雾以0—200 m的强浓雾为主;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大于98%,风速为0—3 m·s-1,风向为偏东北风时,浓雾出现的概率最大。辽宁秋季沿海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小,受东亚大槽等中高纬度纬向环流和极涡的影响较大,纬向环流和极涡越强(弱),辽宁沿海地区浓雾日数越多(少);辽宁沿海地区浓雾的水汽一部分来源于辽宁东部山区,一部分来源于渤海、黄海北部。辽宁沿海地区秋季浓雾并非以海雾为主,而以辐射雾、锋面雾居多,同时辽东沿海地区有来自辽东山区的平流雾。  相似文献   
975.
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高分辨率可见光卫星云图资料,描述了2011年2月22-24日持续性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分析了海雾发生前、发生时大气背景和物理量场;并利用环黄海北部的探空站、气象自动站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温度、风、逆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黄海北部4个气象站中,各站出现海雾的特征不尽相同,既有以平流雾为主的、也有辐射雾为主的、还有平流雾和辐射雾共存的.对流层低层暖平流有助于保持逆温层、维持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层低层偏南气流形成的水汽输送带和中层偏西气流水汽输送带的共同作用为大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水汽条件;夜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分布有助于逆温层内弱的上升气流维持,对水汽凝结有利;白天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动力分布有助于气流下沉,对稳定度和逆温的维持有利;负(冷)温度平流南下是大雾消散的动力热力因子.  相似文献   
976.
Progress in tidal science has been rapid in recent years. The advent of precision altimetry has enabl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in tidal history, an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ides in most of the global oceans. This has revolutionized our knowledge of tides and tidal processes. Combined with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models of tides (and other recent advances in astronomy and geodesy), this increased knowledge is providing valuable assistance in effecting closure on many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is three‐centuries‐old science. For example, we now know the dissipation rate of lunar tides to be 3.17 TW to within 2%. However, there do remain some outstanding issues. While we know the rate at which tidal energy is being dissipated in the global oceans, there is still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as to the mechanisms, locations, and magnitudes of various tidal energy sinks. Imminent advances in shallow‐water barotropic and deep‐water baroclinic tides hold the prospect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also. Improved knowledge of oceanic tides and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measurements of tides are enabling better assessment of some matters of geophysical interest, such as the anelasticity and the length‐of‐day fluctuations of the Earth's mantle. It has been possible to map long‐period lunar tides more accurately and derive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fluctuations and its anelasticity at these frequencies. We discuss various aspects related to tides, including tidal dissip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s well as several other topics such as tidal energetics, internal tides, and long‐period tides, where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decade. Both oceanographic and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are mentioned.  相似文献   
977.
根据国家环保部PM2.5 IN网站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和国家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数据,利用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功能,对2013年全国各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初步揭示了环境空气质量在季节上的周期性,与降水、气压、温度的相关性,以及AQI在地域上南低北高、在垂直方向上呈递减趋势,且随高度的增加,变化趋势逐渐减慢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78.
潮汐应变对长江口北槽枯季湍流混合与层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ELEMAC-3D开展了长江口北槽2010年枯季条件下湍流混合与层化的有限元数学模拟研究。该模型在外海开边界设置了8个主要分潮,并在自由表面考虑了定常风的影响,利用北槽水域3个潮位站(横沙、北槽中、牛皮礁)和2个水文观测站(北槽中段CSW、北槽下段CS8)2010年枯季的潮位、流速及盐度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并获得了良好的精度,从而得到北槽水域纵向、平面流场和盐度场。模拟得到的流速、盐度被用来计算势能差异(φ)、势能差异变化率(φ/t)、Simpson数(Si)和梯度Richardson数(Ri)。结果显示:1)北槽水域大潮平均和小潮平均的势能差异的变化范围分别约为0~30 J/m3和0~90 J/m3,且较大的势能差异基本位于主航槽,这些表明北槽水体小潮的层化大约是大潮的3倍,主航槽的层化强于坝田区,而北槽中段往往具有更强的层化。2)落急时刻,就北槽下段而言,潮汐应变、潮汐与风共同搅动引起的势能差异变化率的范围分别约为-20×10-4~100×10-4W/m3、0~100×10-4W/m3,这些表明,从大潮至小潮,潮汐应变总体增强而潮汐与风共同搅动总体减弱。空间上,主航槽丁坝附近的潮汐应变明显强于坝田区,潮汐与风共同搅动的强度在坝田区内、外也存在差异,导堤和丁坝的影响明显。3)对于北槽下段CS8站,大潮至中潮的Si数在0.15~0.4之间(介于下临界值0.088和上临界值0.84之间),表明潮汐与风共同搅动占优,属于应变致周期性层化(SIPS)。小潮的Si数在0.9~1.5之间(高于上临界值0.84),表明潮汐应变显著增强并占优,属于持续性层化。4)北槽下段CS8站梯度Ri数的量级范围在混合较好的表层和底层约10-3~10-2,在层化较好的中间水层约100~101。该站湍动能耗散率的量级范围大潮为10-3~10-9W/kg,小潮为10-5~10-10W/kg,具有明显的M4周期性特征和涨、落潮不对称分布,且表层和底层分别由于风应力和底摩擦作用而具有较强的耗散,中间水层稳定层化区的耗散则显著减小,潮汐应变是造成湍动能耗散率在涨、落潮周期内不对称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9.
一次持续性大雾边界层结构特征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冀中南部及天津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大雾天气,持续时间长达3 d,其中石家庄浓雾持续时间长达34 h,强浓雾持续时间7 h。利用加密自动站、天津市250 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连续性大雾边界层结构特征以及大雾的形成、发展维持和消散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得到:大雾形成前期地面持续东风,有利水汽的聚积;当地面风向转为偏北风时促进水汽凝结,致使大雾形成,大雾形成后再次转为长时间偏东风有利大雾的维持和加强;850 hPa以下西南暖湿气流和近地面层逆温的长时间维持,是平流大雾持续的主要原因;低层3支水汽的输送及850 hPa的西南急流重建直接导致了强浓雾形成。大雾维持加强期间,边界层风速为1~2 m·s~(-1),尤其是强浓雾期间,风速仅为1 m·s~(-1);当边界层4 m·s~(-1)以上西北风速从250 m逐渐下传至地面时,逆温层破坏,大雾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980.
2012年冬季北京三种高影响天气的关联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琳娜  郭锐 《气象》2014,40(5):598-604
2012年冬季,北京地区经历了12月持续低温寒冷、2013年1月持续雾霾和1月31日突发冻雨三种高影响天气。这三种高影响天气给北京这座特大型城市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这三种高影响天气的成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且强度偏强是持续低温的主要原因,并且此次持续低温寒冷是导致后期雾霾频发和冻雨的重要原因。(2)从大气稳定度角度对雾霾的发生所作的气象学分析,发现:水平稳定度上,冷暖平流表现出的水平稳定度对应了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暖平流对应了污染物浓度增加,并在暖平流转为冷平流时堆积到最大值,而冷平流对应了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冷平流转为暖平流时浓度最低;垂直稳定度上,前期低温寒冷导致的边界层气温偏冷和空中干暖平流共同造成的边界层顶强逆温极强地抑制了污染物垂直方向的扩散,对于雾霾堆积起了很大作用。(3)从大气温湿层结角度对冻雨的发生做了分析,发现:低空偏冷和空中回暖造成了1月31日08时空中逆温的层结结构,而温湿层结正好使饱和层的温度在-10~0℃之间,并且有足够厚的-4~0℃的饱和层使得过冷水含量很高,是冻雨发生的充分条件。上述三种天气虽然是极端天气,但关注前期低温寒冷导致的低空偏冷和空中快速回暖都能使雾霾和冻雨具有一定的预报性。而一个极端天气的出现,其可能引发的其他极端天气事件也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